我接触过不少天资聪颖、优秀可爱的小留学生,不仅是国内的家长,就连我都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在美国好好学习美国文化,学习独立自主,学习关爱和奉献,几年后可以凭借自己的全面能力,考上常春藤联盟里的大学,继续自己的人生。
但是他们有人竟常常装着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说:我对Ivy League没兴趣!我不在乎上什么,专业喜欢就行了!其实,连他自己也明白,他在撒谎。
现在在很多孩子们的观念里,都流行“兴趣至上”。但是他们根本分不清楚,自己是对目标真的没有兴趣,还是自己的兴趣被眼前的困难给吓住了?他们为了脸面,不敢自我挑战,不敢面对失败,不敢承认事实。 总之,他们面对未来的目标缺少一种执着奋进的精神。
由于从小缺乏独立性培养和执着精神的渲染,有不少资质一流孩子在面对考取名校或追求高目标的时候,都觉得压力重大,没有自信。这种矛盾和迷茫,让他们会误以为这些压力及困难就说明了自己“没兴趣”,放弃吧。也有家长也是同样态度面对儿女的对“爬藤的没兴趣“。这篇我不是以“藤校”为主题,放在眼里,因为我也不认为所有的孩子都要以常春藤为目标,常春藤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所以学生及家长不把“藤校”放在眼里的观点也合情合理。但是今天我专门以“爬藤”为题,是想借此喻为年轻人的高端的追求目标。不奋进努力,不执着坚持,何能得以实现梦想?
所以,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执着精神的时候,可以把今天谈到的“常春藤”换成任意一个需要坚持不懈,长时间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但是道理不变:孩子只有曾经努力的、执着的完成过自己的目标,才能判定自己对它有没有兴趣。
今天,我想谈的是,一流母亲的自我修养另一重要品格(之二):执着
通常来说,母亲比父亲更固守,更执着。男性喜欢冒险,挑战,接受新事物,而女人则更希望朝自己认准的路一直走下去,不太容易改变想法。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上,母亲常常也是固定的,按照自己的意见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天天关心孩子做没做作业,成绩如何,是一种简单的,重复的日常生活,这可以算是一种天然的执着。但是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执着,是一种“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们作为母亲需要不断的以身作则,孩子才能看到并学会的宝贵品质。这种品质一旦融入孩子的自身性格,他们在成人长大后必将大有作为。
人生目标的实现,就是源于百折不饶,持之以恒的努力。“跳跃”式的改换目标,其实就等于没有目标,那些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的目的而已。
当今社会方方面面的诱惑很大,别说是对孩子,对年轻人,就是对我们成人,我们这些家长,要抵抗的诱惑也太多太多了。今天这个说这行赚钱快,明天那个说那样做提拔快等等,我们该如何面对,该如何处理?
我认为原则应该是:行动之前首先必须设立好目标,一旦目标确定,就不能再三心二意,见异思迁,一天一个主意。设定目标是必要的,也应该是慎重的,是根据已有的尝试、个人的兴趣和能力而定的。经过思考后一旦确定,就应该坚持做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决不能轻易放弃。这个原则培养的是孩子在坚定的努力中,建立起的抗挫折能力,这是将来走向成功的基础。
我女儿六岁到日本,十一岁到美国,那时她的第一语言已经是日语了。来美国后,她说要坚持周末到日本语学校上学,不光学日语,还要上数学课,社会课等等,跟着日本本土的进度一直学下去。当她提出这个要求时,我只说了一句话:“ 不要心血来潮,决定去了就不可放弃,一直学到毕业。” 她说可以。于是刚到美国的她不管英语多忙,多累,每周六必须早起去开车一个小时之外的日本语学校,持续在日本学的全部课程,直至三年中学毕业。其实,多少次孩子和我都想放弃。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周末可以休息休息,还得一早起来送孩子去上学整一天;二来学日语在美国也没有什么太大用处。但孩子和我还是一直坚持下来了。并且女儿在大学继续选修日语,以至于至今她的日语水平仍然得以公认。当我看到了今天在华尔街继续努力工作的女儿,身上那种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时,确实得以一丝欣慰。
我周围很多优秀学生,也包括我女儿常常问我:对一份干久了,干熟练了的工作会没有太大的兴趣,似乎没有以前的激情,想换一份工作,这是不是叫作“不执着”了?
我认为,“不执着”说的是在还没有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之前,就轻易的遇难而退。这和寻找下一个新的挑战,学习新的知识,面对新的领域是不一样的。探索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向上,挖掘自身潜力的表现。不该和“不执着”混淆在一起。
执着精神拓展的是生命的深度,而探索精神拓展的是生命的广度。
在美国这个双向选择的社会中,一般来说调换工作会是越换越好,是一种有能力的表现。所以家长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教会孩子执着,持之以恒,知难而上,迎接挑战。从小培养孩子寻找自身潜力,避免孩子的懒惰,避免孩子的逃避,避免孩子的放纵。
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最忌讳的就是家长在孩子没有做好事情里,帮孩子寻找理由,袒护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执着”这个问题上,任何当着孩子的面似乎是“义正言辞”的为孩子辩护,绝对是对孩子不利的。这是母亲本身的执着精神没有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这种一时放纵性的“解释”必定给孩子极为负面的影响,而这种不利影响将会是终身的。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无数次的想要放弃的念头,母亲如果没有抓住这些机会,把自己的执着精神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达到目标;反而还替孩子找理由去解释,去合理化,那么原本没有完成目标可能还因此有些自责的孩子,连自责也没有了。他会认为随时放弃是一件正常合理的事。这就是目前最常见的变化多端的“兴趣”,导致变化多端的“追求”,最终一事无成!
现在的社会和文化都流行“兴趣至上”,但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因怕困难,不敢承担,只能以没有“兴趣”来对付父母好自己本人。从而让自己的放弃成为理所应当。但是作为家长,你该如何把握在“没兴趣”和持续坚持之间,就是你家长本人的智慧和执着了。在孩子遇到了困难,动摇信心时,需要的是父母做孩子的后盾,一起化解困难,然后朝着目标继续努力下去,而不是“心痛”孩子,支持孩子放弃。如果孩子真的没有兴趣,可以不必开始,或在经过顽强能力,克服一定困难后,达到曾经订好的目标之后再考虑中止或者放弃,至少对孩子有所磨练,有所收获。也能让孩子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可以不留遗憾向其它的方向探索下去。(作者:张蓉博士 Zhang Rong)
作者张蓉,在日本佐贺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曾经在美国范德堡大学和史坦福大学的医学院从事医学研究,由于在三个国家教育界长年的学习工作经验,使得张蓉博士对教育有深刻的领悟,对各国教育的着重点也有独到的洞察。基于今天中国留学生及家长对美国的教育体系缺乏了解,特地提出她的一点看法,但愿今天的分享能够带给您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