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替自己的未來作好預備

以前看小說,總是喜歡看作家介紹。總是發現作家們都喜歡列出一長串曾經從事過的職業,工農兵學商,做過都給寫上,以示人生閱歷豐富。不過這些豐富的經歷最終以作家告終,卻總是讓人心存疑問。

這種疑問在寫作平民化、網絡化的年代更顯突出。你不禁想去問:是不是這人以前的那些職業都干不好,所以去做作家了?一個人如果閱歷豐富,那麼這些閱曆本身能否有分解組合之可能?而不僅僅成為寫作的素材?

這個疑問最近似乎就有了個答案。我們的班上有個學生年齡挺大,是附近一家醫學院的老師,又是我們這個教育系的學生。最近一次偶爾的機會,我發覺她本科學的是文學。讀完本科後進入了醫學院。後來成為醫生,繼而又成為醫學院的老師。現在再次變法,進入教育系學教育。

我以為這是一次次的放棄。就如同學物理的學生到了美國為了好找工作去學電腦。和這學生一聊起來,結果卻讓人大為驚奇:她多年來,一直在用文學(尤其是戲劇)作為題材教醫學,尤其是醫學中的軟課題,特別是與醫學有關的社會或者人文話題,比如晚年關懷(她用莎士比亞戲劇〈李爾王〉來教這個題材)、瘟疫(加繆的〈鼠疫〉)、吸毒(尤今·奧尼爾的〈長日漫漫入夜行〉)等。

她居然把這種奇怪的教學法一路教到了牛津的醫學院,此外,她還在聯合本地劇院、大學戲劇系、醫學院一起申請據說數額高達百萬的研究基金,專門製作用於教學目的的話劇。這是一種讓人稱奇的人生。她的奇妙之處,就是她把她的文學、醫學、教育學背景天衣無縫地融合起來了。

多少時候,我們將自己曾經的熱愛輕易放棄,換取一種似乎更為便利的人生。很多時候,這可能是人生的無奈,比如北大學生去賣肉。有的時候,這卻是自主的選擇,這選擇很可能是一種本不必要的妥協。多少時候,我們聽到周圍的人在說:“哎,還什麼文學(或者哲學、數學、天文…任何曾經的夢想)啊?都是學生時代的事了。”

我們的人生有一目標,人所有的活動都應指向這個目標,這樣生命才會充滿意義。我們曾經的熱愛,曾經的體驗,曾經的嚮往,或許看似散亂,但都不是偶然的,我們也不應該把它們看成偶然的。它們是對未來的一種準備。

生命之光廣播電台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