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的改变

fatherdaughter有位父亲非常不满意女儿的行为。 他决定当天晚上女儿回家时,给她一份最后通牒, 如果她不同意改变,隔天就要她搬出去。他坐下来,拿出一张3×5 的小卡片,把所有希望她改变的地方都一条条写在卡上。写完后,他觉得自己真有难言的苦衷。

女儿迟迟不归, 在等待中,父亲把卡片翻到背面,决定写下如果女儿同意改变,他可以改进的地方。他写了一条又一条,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因为他发现自己该改的部份要比女儿的多的多。

女儿回来时,父亲以一颗谦虚柔和的心坐下来和她深谈,拿出那张卡片,先从他的那面看起。女儿的行为不久就有很大的改善。

孩子不听话, 我们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要求指责他,希望他认错悔改。有时不妨吸口气,先不要有行动,自我反省一下,很可能问题是出自我们, 我们才是他能不能改变的关键。

很多时候,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把我们的缺点以放大的倍数在我们面前反映出来,而我们并不自觉,对着我们的翻版大刺刺地表示不满。

你觉得孩子对你讲话粗声粗气没礼貌, 注意一下你都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跟他说话?

你怪孩子乱动你的东西。想想当你走进他的房间,你对她的私人物品有多少尊重?

你嫌孩子脾气坏,没耐心,爱抱怨。先看看当他平时犯错时,你的反应是什么?是不是批评指责冲口即出?你用多大的耐心来包容他的错误?

要翻版改变,最容易的自然是原版先变。当我们下了改变的功夫,孩子的改变就会如顺水推舟般在眼前出现。

有时候,孩子行为不好并不是在仿效父母,而是在向我们传达讯息,他某种情感上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有对夫妻搬新家,两个平日乖巧的儿子在搬家后一个礼拜变的爱尖叫,黏着大人不放,经常打架,碍手碍脚,而且容易发脾气。夫妻俩人急于把家安顿好,被孩子的行为搞得心烦气躁,大声喝止,严厉管教都无效。

有天晚上,夫妻俩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了想,意识到他俩忙着整理新家,把孩子丢在一旁,冷落了他们。夫妻俩暂停一切的打理,特地花时间和孩子说话,搂抱他们,给了他们相当的注意力,两个男孩情绪上的需要被照顾好之后,就变得容光焕发,不再有碍手碍脚的举动,也不再黏大人,开开心心自己找乐子玩。

每个孩子都有一些情感上的需要,他要能感受到被爱,被接纳,受重视和受尊重。

心理学家罗斯,坎培尔博士说,当孩子内在的需要有欠缺时,他常用行为来表达,很少用言辞,而这些行为多半是父母所不喜欢的。孩子的需求越迫切,他的行为也许就越恶劣。

父母的直觉反应常是“我该如何纠正他?”然后用管教或处罚强硬阻止这行为, 往往并不生效。如果父母能反躬自省,问“这孩子需要什么吗?”也许他需要更多的接纳,更多地了解,或是更多的尊重。

父母如果能在自己这方先作修正,想办法供应他所欠缺的,孩子的问题很容易就得到改善。

圣经里提到我们常埋怨别人眼中有木屑,却不知道自己眼中有根樑木, 如果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对别人说让我去掉你眼中的木屑呢?只有先把自己眼中的樑木移开,才看得清楚怎么把别人眼中的木屑挑出来。

下回孩子行为不佳,不要专注于纠正他的行为,那可能只是根小木屑,先看看我们眼里是否有根樑木,孩子能否改变的关键也许就在那根樑木。

作者:何云 Salina Ho

您在教养孩子上辛苦吗?欢迎您来信和我谈谈您的想法。来信请寄smzg@smag.org

生命之光广播电台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