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常笼统的说某人天资高,接受能力强,大概是高智商。一个纯粹的智商到底存在不存在,很多人表示质疑,尤其是反种族歧视者,因为智商研究总是将人群分成优劣来看待。
加德纳(Gardner)说,人有多重智能,不同人有不同秉赋。我数学考试经常考十几分,甚至考过七分,可是我英语很好,语文很好,那我是聪明呢,还是笨呢?
过去我以为自己很笨,经过今天一整天的研究后,我发觉不是学生笨,是老师笨。事实上也不是老师笨,而是教育制度笨。在动物庄园,你怎么能让一支公鸡和一支鸭子一起参加游泳统考呢?
我看过无数种学习风格理论,说的都是老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制定多样的教学策略。风格的划分方法最好的是Dunn and Dunn的学习风格模型,从环境、情感、社交、生理、心理五个层面,对学习者的风格进行了划分。
但是我注意到,西方教学理论界研究了几十年,只是回到了孔夫子“因材施教”这一个结论上来。很多人无奈地感叹,研究学习风格,可能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教师意识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至于怎么个因材施教法,很多人含糊其词。我倒是在耶稣讨论传道的一段比喻中,找到了最多的啟发:
“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他用比喻对群众讲许多道理,说:
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种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有落在荊棘里的。荊棘长起来,把他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门徒不解,耶稣便转身对门徒解释: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去了。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倒了。
撒在荊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撒在好土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圣经马太福音13章1-23节)
耶稣的撒种比喻给因材施教的具体教学方法带来很好的启发。老师光把教学的种子撒下去还不行,还得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条件,该除草的除草,该施肥的施肥,好像一位用心的园丁。
耶稣知道每个听道的人有各自不同的境遇,所以有了这一段精辟的论述。因材施教的道理,居然在圣经里有了完美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