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小學時,老師時常提醒同學有關許多校規。違規就是要受懲罰。因此,我們從小都習慣從我們的角度批評主人。我說“主人”意思是任何“在上”的人物——老師、校長、父母、警察、老闆、市長、總統等。我們很少告訴朋友說:“那位警察很好,他有道德心;我很高興他罰我一千元!”不。我們只會從我們的立場批評警察:“那罰款太重”。批評在位的是我們的習慣;掌權的人向我們施恩是我們的夢想。
有時候我們把上帝看為“世界警察”,因此我們認為他只會“罰款”而不會“施恩”。我們從“受害者”的角度批評這位神。我們用人的標準檢視他。
為了糾正人們對神的看法,耶穌設立一個比喻,記載在馬太福音第二十章。長話短說,一個葡萄園的主人雇來一些人在他的葡萄園做工。他預先答應給那些早去做工的人一塊銀幣(就是那時候一天的工錢)。但是,因為他在不同時候雇別人來工作,他們在葡萄園裡的時間都不一樣。有人工作一整天;有人工作一個鐘頭。到下班的時候,做一整天工作的人期待他們會得到更多的錢,但是園主給每一位工人一塊銀幣。早開始工作的人“…拿着工錢滿腹牢騷地對園主說, 12 ‘那些最晚來的人只工作了一小時,而我們在烈日之下辛苦了一整天,怎麼會領同樣的工錢呢?’”
我認為他們說的話很有道理。工作時間長,薪水應該多。但是我的理解至少有兩個錯誤:1)他們早同意園主要給的工錢;他們已經與園主立了約,所以他們沒有話講。2)他們批評園主的做法完全主觀,並不客觀。他們強調自己的立場——功勞、汗水和犧牲;他們沒有思考到主人對其他工人的愛心。他們更沒有想到其他人的需要;其他的園工也要依賴這一塊銀幣養活自己的家。耶穌說:“難道我不可隨意使用自己的錢嗎?因為我慷慨,你就眼紅嗎?’”
其實,我們談這個還不是最重要的。耶穌用這個比喻教導門徒和我們一些有關上帝和救恩的真理。1)早去工作的人與主人立了約;晚去的人並沒有“約”。園主告訴他們:“你們到我的葡萄園來工作吧,我會給你們合理的工錢”;他們憑着信心做了工。基督徒也憑着對上帝的信心而“做工”在他的葡萄園(神的國、基督的教會)里。我們獲得神的恩慈不是因為我們做得好或做的長時間。不!“我們得救是靠恩典…”(以弗所書2:8)。無論我是誰,神給我的救恩是因為神是慷慨地、仁慈的。在這個比喻,耶穌強調神的愛;他的重點是神的慈悲。他不強調人的勞力。
2)耶穌教導我們,“早”進入神的國和“晚”進入神的國,在神看來以及在神賞賜我們——我們都一樣,都平等。一個人十六歲就成為基督徒。他服侍神一輩子,神給他天堂為賞賜。另外一位,八十歲才成為基督徒,服侍神五個月就離開人間,神一樣歡迎他進入天堂為賞賜。服侍神六七十年的要嫉妒、批評、否認和埋怨那位侍奉神五個月的老先生嗎?不!他要替他高興!
如小學生感謝校長施恩一樣,我們也感謝——我們侍奉一位寬容、慷慨、施恩的天父!但願我們都能夠賞識這位神,也能夠以他的愛來愛其他(與我們一樣)在神的葡萄園裡工作的人。
請來認識耶穌/24:施恩的主
Come and Meet Jesus/24: The Lord Who Extends Grace
作者:謝德華 By Edward Sh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