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一些篇章里,上帝似乎显得有点情绪化。祂会发怒、嫉妒……上帝偶尔似乎显得不耐烦和急躁。圣经《阿摩司书》说到以色列人背叛上帝的时候,上帝无比愤怒,几乎要用大群的蝗虫来摧毁这个国家的庄稼。可就当人们听到远处数以千万计的蝗虫蜂拥而至的声音时,上帝似乎改变了主意。《阿摩司书》7章3节说:“……所以上帝变得后悔起来。”
嗯……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 祂是神啊。祂会朝令夕改,对之前的决定感到后悔吗?许多人认定上帝是仁慈的,不会这么苛责那些悖逆的人。仁慈是上帝改变主意的原因吗?我们这里谈论的上帝是神,难道改变主意是神的本质么?不,当然不是这样的!《圣经》向我们保证,上帝从事情的开始就无所不知,未来祂将会如何行事上帝也都了如指掌。不,祂是不可能改变主意的。
有人抱着亵渎上帝的态度,傲慢的论述这一类圣经语汇说,是上帝耶和华在不知道全盘事实的情形下做出了判断,或是祂凭着一时的喜好做了决定,结果后悔了。这个上帝跟仁爱纯洁正直没有关系。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阿摩司书》7章3节这一类神会“后悔”的经文呢?
事实是这样的。人类跟上帝的关系中,经常显露叛逆的行径,一会儿反叛上帝,一会儿顺服上帝。圣经描述上帝对人各种行为作出回应的语汇,似乎显示了上帝性格的不同“面”。当人们悖逆时,祂显出愤怒。人们转向祂时,上帝展示仁慈。虽然回应方式不同,回应目的始终如一,要表明神的仁慈。《圣经》选择语汇形成概念,为要帮助读者认识上帝。阿摩斯书的语汇,不在记录神对过去的决定反悔了,而在表明神的慈爱。
我喜欢巴.霍奇教授的解释。他说:“当圣经使用忧愁、嫉妒、愤怒、焦虑这些词汇,来形容上帝的时候,乃是用人类熟悉的语汇来显示上帝对当事人悖逆的态度多么担忧,好让圣经读者认识神慈爱的本性。爱人的上帝见子民在深重的罪恶中灭亡,祂岂无理由像为父为母的那么担忧、焦虑,祂岂不对那些引诱百姓犯罪的人事物生出愤怒、嫉妒呢!
上帝是那么和蔼,祂委屈地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好帮助有限的人认识祂。我们人习惯了一维认知方式,祂采用了人类的隐喻,这样我们才可以充分理解祂的爱心。朋友,上帝是多么仁慈啊,您有同感么! 其实,谁能明白主的心思,谁能追踪祂的道路呢,您说,是吗!
所以每当《圣经》谈到上帝的情感时,一切与上帝有关的词汇,只是竭尽全力地在向你表示一个概念,就是祂对您的大爱与热情。不管您犯了多少错误,上帝绝对不会改变祂的想法,那就是你是祂所爱的孩子!我们应该感谢上帝使用了人类熟悉的沟通方式“隐喻”来帮助我们认识祂。我们更要感谢上帝永远不改变的爱,就是隐藏在祂赐人救恩背后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