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中秋節,文學家田漢,回憶起過世的妻子易漱瑜,寫下一句“可憐一樣團圓月,半照孤墳半照人。”自己讀着剛寫的詩,未讀完便痛哭失聲。
宋代文豪蘇軾應該也有深切體會。蘇軾19歲結婚,其妻王弗,結婚時蘇軾處境艱難,兩人可謂貧賤夫妻。王弗性情溫良,侍奉公婆,夫妻恩愛。不僅蘇軾愛她,蘇軾一家人也喜歡她。蘇軾的父親曾經對蘇軾說:“婦從汝於艱難,不可忘也。”可惜,王弗活到27歲就去世了,葬在四川。
十年後,宋神宗熙寧8年,即公元1075年, 蘇軾在密州做官,適逢亡妻去世十年,蘇軾夜間做夢,夢見亡妻。一時情難自禁,作詞一首,就是這首廣為人知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這詞讀來一字一慟,感人肺腑,讀之者“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這詞寫的是蘇軾夜間做夢還鄉,看到妻子窗前梳妝,兩人會面,相顧無言,唯有熱淚千行。醒來想到自己身在密州,亡妻葬於千里之外的四川。真可謂“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人固有一死,死後的親人就真和我們生死兩茫茫了嗎?這種疑問我想很多人在面對親人去世的時候都會有。 Elton John在愛女死後,寫下了著名的《天堂之淚》,廣為傳唱,因為他的歌寫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人們都在思考,我們還有機會,看到我們的親人嗎?我自己的父親過世了,我也時常想起,日後還有機會再見嗎?
到美國後,我也參加過一些葬禮。我參加的一個葬禮是在我所在的教堂舉辦的。氣氛在肅穆中透出一些輕鬆,大家用死者生前的一些話開玩笑。牧師的總結可能說出了葬禮參加者的心聲:“我們懷念他,我們對他的家人表示同情,我們能體會他們的悲痛。可是我們又為他感到高興,他已經打完了那美好仗,榮耀歸主了。我們相信,有朝一日,我們仍能在天國里相會。”
聖經《啟示錄》給我們描述了一個人死後的美好去處:“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啟21:1)“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啟21:4)。
妻子死後十年間,蘇軾思之甚切,才四十歲,頭髮都白了。“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假如到了一個新天新地,一切更新,並能見到思念已久的愛妻,那又是何等的喜樂啊?
朋友,對得救重生的人來說,這並不是假設,而是神對得救者的應許,您是否可以考慮,加入這得救者的行列呢,不再在死亡面前,發出“生死兩茫茫”這種無可奈何的感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