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暑假帶着孩子和二姐去了九寨溝,峨眉,樂山大佛和著名的熊貓繁衍棲息地等旅遊勝地。因為山高路遠,旅途路線不熟,我們參加了一個接待華僑的旅行團。我們一行有十個孩子,十六個大人。這次旅行的精華和高潮,對孩子們來,當然是看那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對於大人們來說,當然是那位於四川阿壩洲境內、巍峨連綿的岷山山脈深處的九寨溝了。毋庸置疑,九寨溝是美的。“九寨歸來不看水”,牟尼溝,五花海,珍珠灘,諾日朗瀑布….九寨溝的美景實在是數不勝數。那疊翠的叢林,七彩的海子,那如蛛網般連綴的流泉都是那樣令人流連忘返!但對我而言,這次旅行最難忘的確是那一段夏日午後在松潘附近茶馬古道邊喝藏茶的經歷。
導遊將我們領進一個茶屋。扎西德勒(藏語吉祥如意)!一張甜甜的笑臉迎上來。迎接我們的是一位藏族姑娘,央貞卓瑪。卓瑪在藏語中就是姑娘的意思。另外兩位卓瑪正在準備煮茶。不大卻很舒適的茶屋裡,空氣中飄繞着一種特有的茶香。等我們坐下後,央貞卓瑪開始為我們講解藏茶茶道。她穿着一身天藍的藏族女孩的傳統服裝。大襟的右邊扣絆。類似於旗袍的小豎領的。剪裁合身又不失大方,顏色明快卻有不令人炫目。她大約二十齣頭,有着讓人心融化的甜美笑容。她講述了藏茶的製作和特色以及與普洱茶的區別以及如何煮茶和喝藏茶。
藏茶是藏人的民生之茶。藏民生活的高海拔地區不產茶,所以藏茶要從漢區販茶到高原。自古以來,藏茶產於四川的雅安。通過茶馬互市,漢人用藏茶換取藏民的馬匹。一匹上等馬大概需要四十斤藏茶。自唐朝以來,就有關於藏茶的記載。所以藏茶也堪稱千年古茶。對於生活在高原的藏民,植物稀少,且生長緩慢。沒有蔬菜、沒有水果,藏茶是他們維生素的攝取之源。世界屋脊高寒缺氧,紫外輻射強,居民生活必須攝入高脂肪、高糖類食物以適應艱苦的自然環境。藏民常年食用氂牛肉、羊肉、奶製品、青稞等高熱量食品,需飲藏茶以助消化和分解油膩食物。故有稱“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寧可三日無米,不可一日無茶”。這都說明藏茶在藏民生活中的重要。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藏茶還有醫療保健作用。這一點從“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可以體現。藏茶的醫療作用也可以從藏民少有高血脂,高血糖等現代人常有的健康問題可見一斑。藏茶屬於最典型的黑茶,色呈褐色。藏茶通常是全發酵的,製作成茶磚的形式便於攜帶。我想這和藏民游牧生活特性有關。藏茶通常是需要煎煮的,不過五分鐘即可。一般一個茶包可以煮五壺茶。和其他茶不同,隔夜的藏茶是可以喝的。
在聽茶道的過程中,我被這位央貞卓瑪以及她的講解深深地吸引住了。她講解的語氣甜美親切,用詞簡潔精到,她看起來是那樣真誠而又開心,她的每一句話都是那樣沁人心脾!聽她的講話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由於煮茶,分茶需要一點時間,其間我們不由和她多聊了一會兒。她說她非常喜歡她的工作。她只所以能在這裡工作有這份工作,是因為她在這裡的藏族姑娘中學歷是最高的。我原以為她是研究生或者至少是個本科生。不料她說她是初中一年級畢業!因為她家有一位親戚是漢族人,告訴她的父母說一定要讓她多讀書。所以她的父母讓她讀到了初一。二零零八年她的家鄉遭遇大地震。房屋全毀。她很幸運在政府的幫助下,有機會到成都上了一所台灣人在成都開辦的茶藝學校學習茶道和普通話。畢業後就在這個茶屋工作。
言談間藏茶煮好了。央貞請另外兩位卓瑪為大家端上新煮的龍鬚眉藏茶,端看着這紅陳濃醇的藏茶,央貞說大家可能會不習慣這茶的味道,因為你會覺得很苦。但她保證,第二杯一定會甜。我喝了一口,的確,一股濃濃的苦味。然後卓瑪又為我們端上一杯普通的白開水,由於不習慣前一杯的苦味,我們馬上喝了那端上來的白開水。果然不錯,一杯平常的白開水竟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甜味!我是學神經科學的,當然知道其實白開水還是原來的白開水,只是我們的味覺系統在喝了有苦味的藏茶後的感受不同而已!
這道藏茶太富有生活的哲理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何嘗不就像喝這道藏茶?只有那些歷經人生艱辛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醇美。就像眼前的這位央貞卓瑪小妹妹,她的學歷和她擁有的這份工作在我們大多數人看來也許是那麼的微不足道。可她那美好的言語,甜美的笑容,以及她對自己擁有的那一份生活的感恩與珍惜,讓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這次與她的短暫交錯會讓我會終生銘記不忘。她的經歷與態度讓我自省,感動。感謝她讓我真正領悟了藏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