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与施舍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的极大丰富,我们往往很容易“给予”。看到乞丐随手丢下的一枚硬币,回收箱里的几件旧衣服,网络上“水滴筹”的捐款等,这些行为看似相似,却可能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帮助他人时,”怜悯”与”施舍”常被混为一谈,但两者在动机、方式和影响上有着根本的不同。 施舍,往往建立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上,给予者高高在上,认为 我拥有你所缺乏的,所以我有权决定帮助你的方式。

而接受者只能被动承受,否则很可能被贴上不懂感恩或是假清高的标签。就像一位姊妹,自己带着女儿,身体也不好,生活比较困难,来到教会述说自己生活的不易,想要弟兄姊妹为她祷告。

但是一位生活富足的姊妹,给了她的女儿自己孙女穿过的衣服,并且经常在人前夸耀:“你看,你女儿穿着我孙女以前的衣服,真合身,真漂亮,这可是名牌货呢!” “哎?我给你的那件衣服怎么不见你穿,质量很好的,买的时候可贵了!”

这位姊妹和他的女儿脸上的表情十分的不自在;教会也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却不时的强调教会给她的资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要懂得感恩之类的言语,使这位姊妹背上了很大的心里负担。

后来这位姊妹就很坚决的拒绝了这份资助。这种高调的,以宣扬自己为目的的善行,即使给予的物质,金钱再多,也掩盖不了其高高在上的施舍的本质。

怜悯,源于共情,视对方为平等的人,学会倾听,关注对方真正的需要。要尊重对方的选择权。即使是出于好意,也不应该强迫他人接受帮助。

它不是给予,而是共享,是长久的陪伴,建立关系,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并维护对方的尊严。像贫困、疾病、孤独等问题往往需要持续的陪伴和支持。

就像《圣经》路加福音 10 章中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他没有远远地丢下几个钱币就离开,而是亲自为伤者包扎,送他到旅店,并承诺支付所有费用。这种帮助是全面的、持续的、以对方真实需求为导向的。

任何一种触及灵魂的深刻感情,都是从理解对方的痛苦开始的,《圣经》在马可福音 1:41 节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这里耶稣打破了社会的歧视,祂先触摸麻风病人,然后再施行医治。

再看约翰福音 4 章,耶稣用对话的方式帮助撒玛利亚妇人,而不是直接说你要认罪悔改,而是尊重对方的思想能力。所以真正的怜悯,不是一种善行,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与尊重。

我们要像耶稣,像好撒玛利亚人那样,用怜悯的态度,而非施舍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样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的生命也会得到改变。

生命之光广播电台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