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最近,看了一部短劇《茉莉的最後一天》:16 歲的茉莉是個成績優異的高中生,在眾人眼裡她乖巧、懂事、貼心,是媽媽的驕傲。突然有一天,茉莉從自家卧室的陽台跳樓自殺了。

茉莉的媽媽是留美碩士,為了孩子放棄了工作,成為家庭主婦,對孩子的要求只有“好好學習”。 她給茉莉設計好的人生的軌跡,希望她讀醫學、留學。

母親從不允許茉莉有自己的想法和愛好。茉莉想讀中文系,她說中文系讓家裡丟人。茉莉作文得了滿分,她卻認為沒用,讓她多花時間做數學題。

茉莉死後,媽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於是通過科技手段進入女兒的意識,她看到了女兒眼中的痛苦與渴望,也逐漸意識到自己對茉莉的誤解與傷害,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看完之後感觸良多,其中的兩句台詞更是影響深刻:茉莉說:“如果我對於你而言這麼的完美,那你愛的根本不是我,是你自己”。母親的獨白:“我以為是教育,原來是謀殺”。

現今社會,競爭無比激烈。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拚命地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開展超前教育。

當孩子有所反抗,或是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時,總是會說“我們做家長的還不是為了你好!”。“我們那麼辛苦的工作,所有的金錢都花在你身上,你就用這種成績回報我們!”“我們小時候哪有你這麼優越的條件,還不知道珍惜”。

很多的時候孩子只是我們“教育成果的展示品”,是父母的“附屬品”和“沒有完成的夢想”,甚至是我們“炫耀的工具”。我們用愛來綁架孩子,用考試成績來定義孩子,用“別人家的孩子”來貶低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思想來否定孩子。

細想下來,我們會發現,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機器人,所有的指令都是“聽話!乖!好好學習!”。我們沒有意識到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是有自主權的,應該得到尊重!作為父母,我們要記得,神創造了我們,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神卻從未以完美要求我們!

我想用紀伯倫的一首詩來做結尾,希望我們共勉之。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一個“生命”有自己的渴望。兒女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愛他們,卻不可以以思想限制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夢中也不能想象到的。你們可以努力地去模仿孩子,卻不能是孩子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生命之光廣播電台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