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然,孩子都喜欢玩泥巴。她兴奋的从袋子里面揪出一大团粘土,说要做一只青蛙。可是手上拿的却是粉色的粘土,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喜欢粉色。
我告诉她青蛙是绿色的,没有小粉蛙,并且坚持要她换成绿色。此时她的脸上已经有了一丝不悦,接下来的制作过程堪比灾难。让她揉圆,她捏扁。让她搓条,她扭圈。
我的声音越来越高,她的嘴巴也越噘越翘。最后我直接上手,让她边上看着。当我拿着成品向她展示,期待她的笑容时,才发现粉嫩的小脸儿上已经泪珠儿滚滚。
我的心里猛地一震,我到底在干啥呀。我的目的不是陪她玩儿,哄她开心吗?结果却变成了她陪我玩儿,我自嗨不已。意识到这一点后,我赶紧调整自己,将她哄到桌子旁,把粘土推到她手边,向她道了歉。
然后,我鼓励她重新开始,跟她探讨青蛙的眼睛应该是黑色的小圆球,肚皮好像是白色的大圆片,貌似还有四条腿儿。在旁边偶尔帮帮忙,经过不懈的努力之后,终于完成了一个抽象派的小粉蛙。
当宝贝把小粉蛙放在手掌上,脸上满是期待与骄傲的向我展示时,夕阳刚好从她的背面照进来,我抬眼看去,阳光、笑脸、还有小粉蛙融为一 体,真美呀!
其实,玩泥巴与教育孩子有许多共通之处。泥巴没有标准答案,孩子可以揉捏、摔打、塑形,甚至弄脏双手。孩子自由的体验,恰恰是健康成长的缩影。泥巴可以变成蘑菇屋、小公主、动物,或是纯粹的一团“不知道是什么”,孩子的学习过程同样如此。
我们不要告诉他们:你应该、或必须要这样捏,而是要提供自由,鼓励探索。孩子最 喜欢和大人一起玩泥巴,而不是被指挥着玩儿。做坏了就鼓励她重新来过,而不是责问:你怎么又弄坏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泥巴可以被捏成任何形状,就像孩子的未来不应被单一标准定义。最好的教育,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像泥巴一样提供柔软的支持。然后怀着敬畏之心,见证生命的自我展现。
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的智慧不在于掌控,而在于懂得何时该放手,何时该支持。就像有经验的陶艺师对待手中的泥土那样,既用心,又不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