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女兒玩泥巴

幼兒園一放假,我家的女兒“小神獸”就開始了在家裡的探索之旅,攪和的天翻地覆,一刻不得清閑。為了消耗她過剩的精力,也為了保障“生命財產”的安全,買了一堆五顏六色的粘土和她一起做手工。

果然,孩子都喜歡玩泥巴。她興奮的從袋子裡面揪出一大團粘土,說要做一隻青蛙。可是手上拿的卻是粉色的粘土,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她喜歡粉色。

我告訴她青蛙是綠色的,沒有小粉蛙,並且堅持要她換成綠色。此時她的臉上已經有了一絲不悅,接下來的製作過程堪比災難。讓她揉圓,她捏扁。讓她搓條,她扭圈。

我的聲音越來越高,她的嘴巴也越噘越翹。最後我直接上手,讓她邊上看着。當我拿着成品向她展示,期待她的笑容時,才發現粉嫩的小臉兒上已經淚珠兒滾滾。

我的心裡猛地一震,我到底在幹啥呀。我的目的不是陪她玩兒,哄她開心嗎?結果卻變成了她陪我玩兒,我自嗨不已。意識到這一點後,我趕緊調整自己,將她哄到桌子旁,把粘土推到她手邊,向她道了歉。

然後,我鼓勵她重新開始,跟她探討青蛙的眼睛應該是黑色的小圓球,肚皮好像是白色的大圓片,貌似還有四條腿兒。在旁邊偶爾幫幫忙,經過不懈的努力之後,終於完成了一個抽象派的小粉蛙。

當寶貝把小粉蛙放在手掌上,臉上滿是期待與驕傲的向我展示時,夕陽剛好從她的背面照進來,我抬眼看去,陽光、笑臉、還有小粉蛙融為一 體,真美呀!

其實,玩泥巴與教育孩子有許多共通之處。泥巴沒有標準答案,孩子可以揉捏、摔打、塑形,甚至弄髒雙手。孩子自由的體驗,恰恰是健康成長的縮影。泥巴可以變成蘑菇屋、小公主、動物,或是純粹的一團“不知道是什麼”,孩子的學習過程同樣如此。

我們不要告訴他們:你應該、或必須要這樣捏,而是要提供自由,鼓勵探索。孩子最 喜歡和大人一起玩泥巴,而不是被指揮着玩兒。做壞了就鼓勵她重新來過,而不是責問:你怎麼又弄壞了!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泥巴可以被捏成任何形狀,就像孩子的未來不應被單一標準定義。最好的教育,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像泥巴一樣提供柔軟的支持。然後懷着敬畏之心,見證生命的自我展現。

在這個過程中,成人的智慧不在於掌控,而在於懂得何時該放手,何時該支持。就像有經驗的陶藝師對待手中的泥土那樣,既用心,又不強求。

Updated: April 24, 2025 — 9:49 pm
生命之光廣播電台 © 2022